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烽火通途八十年 新疆红色交通线铸就抗战“生命线” 探寻《通途——抗战时期的新疆红色交通线》展览背后的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7 09:25:00    

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乌鲁木齐市革命公墓管理中心)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展出的伊犁特克斯县抗日捐款名单。

8月14日,讲解员惠钰雯(右)为参观者讲解《通途——抗战时期的新疆红色交通线》专题展览。(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新疆网讯(记者贾梦妍)连日来,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乌鲁木齐市革命公墓管理中心)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展出的《通途——抗战时期的新疆红色交通线》专题展览,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抗战时期新疆作为国际援华“生命线”的壮阔篇章。

专题展览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疆红色交通线如何支撑起抗战物资输送的“钢铁动脉”,体现了新疆各族群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近日,记者走进市烈士陵园,探寻这一抗战主题展览背后的故事。

策展初心 让历史照亮现实

何为新疆红色交通线?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国际通道,这条红色交通线在物资运输、人员往来、情报传递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连接内地与苏联的“抗战生命线”。

“这条交通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新疆各族人民与祖国命运与共的见证。”谈及创作初衷,市烈士陵园主任、《通途》展览策展人葛敏语气坚定。

为还原历史细节,她和团队历时一年多,走访档案馆、纪念馆,搜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包括当年《新疆日报》的抗战漫画、民众募捐的实物照片,以及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电文手稿。

葛敏特别提到一个感人细节:艾沙送子上前线时曾说,“我家很穷,但我有儿子,现在我把儿子捐给国家,让他上前线杀敌人。”这句被记录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档案中的话,成为展览“希望线的延伸”部分的点睛之笔。

如今,部分手稿和报纸等文物陈列在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内。“我们想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抗战不仅是前线的浴血奋战,更是后方每一个普通人的无私奉献。”葛敏说。

展览架构 再现红色交通线全貌

该主题展览以三个部分串联起新疆红色交通线的壮阔历程:

《危亡中的抉择》:展现日军侵华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新疆力量,开辟国际援华通道的决策过程;

《生命线的脉动》:详述陈云、陈潭秋等共产党人如何带领各族群众保障物资运输畅通;

《希望线的延伸》:聚焦新疆民众的抗日募捐和文化抗战。

“新疆红色交通线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运输了2000余辆汽车、4000余吨物资,更在于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新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葛敏总结道。

正如展览结语所说:“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必须代代相传。”

动情讲述 跨越80年的共鸣

讲解员惠钰雯工作两年,对交通线的故事如数家珍。她提到,观众最动容的往往是新疆各族群众的募捐事迹——70岁老人捐出唯一的金耳环,小学生省下糖果钱,各族群众共同捐献10架“新疆号”飞机……

“有位老爷爷听完讲解后,红着眼眶说‘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惠钰雯说。

讲解员闫佳乐则常向观众讲述:1938年,红色电波从新疆传向延安,任弼时、王稼祥通过这条线路传递关键情报;音乐家冼星海、电影人袁牧之曾借助这条通道奔赴革命前线。“这些故事让年轻人明白,抗战的胜利是多方协作的结果,既有枪炮的轰鸣,也有文化的呐喊。”闫佳乐说。

记者留意到,在展览定稿手稿上,有她为准备讲解而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备注。“作为讲解员,我要先了解这段历史,读懂这段历史,才能更好地让参观者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观者心声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当天,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乌鲁木齐通信段党委办公室宣传助理员陈鹏云和同事们驻足参观。他说:“当年共产党人用生命开辟的交通线,如今已化作‘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作为新时代的铁路人,我们更要传承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展览中“陆路动脉”的示意图让他联想到今天中欧班列的轨迹——霍尔果斯、星星峡这些历史节点,依然是今天联通世界的枢纽。

展览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乌鲁木齐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退休干部祁万林感慨:“看完展览才知道,新疆这条红色交通线在抗战中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生李涵颖则对鲁少飞的抗战漫画和赵丹主演的《战斗》话剧海报兴趣浓厚,“从课本到现实,我对抗战精神有了更深感悟。”

精神传承 从展览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目前,《通途》展览已启动巡展计划,将走进湖北黄冈陈潭秋纪念馆、驻乌部队等地,并通过“云端故事”“开学第一课”等形式扩大覆盖面。

“我们希望用这种‘流动的红色讲堂’,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认识到,新疆的抗战史就是一部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史诗。”葛敏展望道。

80年过去,烽火岁月已远,但新疆红色交通线上闪耀的信仰之光、团结之力,依然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熠熠生辉。

正如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的心声:“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中华民族同心同行,就没有跨越不了的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