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孩子路边踢球致外卖员骨折,伤者向家长索赔,法院判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6:30:00    

孩子放学之后在户外玩耍,如果地点选在了车流往来的马路边,就可能暗藏安全隐患。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法院审结了这样一起案件,两个孩子在路边的道板上踢球玩,结果球踢歪了,绊倒了骑车路过的外卖小哥,那么,究竟谁该为这起意外负责呢?

孩子路边踢球致人摔倒受伤

调解失败外卖员诉至法院

2023年11月22日17时,10岁的高小某和9岁的蒋小某在江阴市某道路边相互传递式踢足球,传球时足球失控滚到车道,与车道上林某正常驾驶的电动车相撞,电动车压到足球后失控摔倒,致林某受伤。

据介绍,当时没有家长在现场,是路人拨打了报警电话,由救护车送林某去医院。林某被诊断为左小指的指骨骨折,并进行了内固定手术,陆续花费了1.4万余元的医疗费。

因受伤无法工作,加上车辆损坏费用,林某产生各项损失共计35543.92元。

林某出院后在交警队组织下进行过调解,当时一名小孩的家长到现场,另外一名小孩的家长没有来。双方对赔偿的认定差距较大,该名小孩家长只愿意赔偿2000元,而林某光医疗费用就有1.4万余元,最后没有调解成功。

后林某将高小某、蒋小某及他们的父母告上法庭。

法院认定:马路属高危区域

任由孩童踢球家长存在过错

法院审理认为,马路属于高危区域,不能任由孩童踢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本案中,小高和小蒋在街边相互传球,应共同负有防范足球脱离两人控制致人损害的共同注意义务,但他们却让球脱离控制后滚到了车道上,与林某正常驾驶的电动自行车相撞,致使林某摔倒受伤,对此,小高和小蒋成立共同过失侵权,而林某不应承担责任。

法院审理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本案中,两个孩子尚未成年,他们的监护人应对林某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法院最终判决,由小高和小蒋的监护人赔偿林某受伤造成的各项损失合计3.5万余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这并非一句空话。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时刻留意孩子的活动场景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干预可能引发风险的行为,这不仅是对孩子安全的守护,也是对他人权益的负责。

孩子还小就能逃脱惩罚?

法官提醒:要勇于承担责任

近年来,“熊孩子”闯祸的话题时常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小孩子淘气可以理解,但对于超出法律界限的“恶作剧”,部分“熊家长”却总以“孩子还小”“跟小孩计较什么”为由纵容维护,企图逃脱指责和惩罚。

真的是这样吗?此前,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类似案件。

2022年8月,9岁的李小强(化名)在张刚(化名)家门口玩耍时,拿着石头在张刚家的汽车上乱划。张刚发现自己车辆的机盖、左前门、后叶子板等处有明显划痕,通过调取家里监控发现系李小强所为。

事后近一年时间,张刚多次向李小强的父母李某、赵某催要修车费,但李某、赵某均以各种理由推脱拒不赔偿,张刚无奈诉至法院,要求李某、赵某作为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经法院调解,双方当事人当庭达成调解协议,约定被告应于一周内一次性赔偿原告修车费用1800元。但被告到期未履行,原告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执行法官向被执行人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文书,但被执行人一直不为所动,也联系不上。申请执行标的虽小,但本着“小标的关乎大民生”的执行理念,执行干警多次到被执行人住处寻找,都不见其踪影,于是承办人决定在农忙时对被执行人实施突击执行。

某日凌晨6点,执行干警突袭来到被执行人家中,被执行人李某、赵某只得无奈开门。执行干警依法对其住所实施搜查,未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

鉴于被执行人一直拒不履行判决义务,存在故意躲避执行的嫌疑,执行法官当场拘传其至法院接受调查。询问过程中,被执行人始终表露着对申请执行人的不满,表示自己不应该赔钱,孩子还小不懂事,应该私下协商解决,不该闹到法院。

执行干警耐心对被执行人做了释法明理及心理疏导工作,并严厉告知其如若再不履行赔偿义务,等待他的将会是更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随着沟通的深入,被执行人李某、赵某最终表示愿意为孩子的错误买单,当即赔付申请人张刚修车费用,此案便顺利执结。

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父母作为监护人,同时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要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身体和财产安全,也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约束。

发生类似事件时,父母应以身作则,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引导孩子自觉遵规守纪,学会面对错误,勇于承担责任。

反之如果父母以溺爱之名逃避责任,不仅会导致“熊孩子”更加目无章法、得寸进尺,也会透支自己的良好形象,影响自己的社会地位,严重的可能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来源:羊城晚报、央视新闻、徐州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