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这片充满活力和潜力的西南大地上,油气产业正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贵州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布局油气勘探、开采、管输、销售等全产业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克服重重挑战,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对此,《能源新观察》专访了贵州省能源局总经济师张栋,解密山地油气开发的破局逻辑与未来路径。

油气管道北盘江跨越。(贵阳输油气分公司供图)
《能源新观察》:近年来,贵州油气产业取得哪些重大突破和成就?
张栋:近年来,贵州省深入实施“富矿精开”,聚焦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及供应保障,打造产供储销全产业链体系,全力推进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
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实现新突破。截至2024年,煤层气提交探明储量513.09亿立方米,页岩气提交探明储量380亿立方米。
实现全国首例地方企业页岩气项目备案。完成全国第一个地方企业页岩气开发项目备案工作(贵州武陵坳陷正安页岩气田安场页岩气开采项目)。
采矿权实现两个“零”突破。2021年新增2个煤层气采矿权,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新增1个页岩气采矿权,实现“零”的突破,非常规天然气由此转入开发阶段。
省际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实现新突破。2022年推动建成投运正安至道真至大磏输气管道项目,实现渝气入黔(2022年至2024年累计输入贵州天然气2.1亿立方米)。2024年推动中贵线55#阀室完成下载开口、丁山页岩气黔渝互联互通工程建成投产,习水县温水分输站测试小时最大供气量达15万立方米,仁怀地区由遵义播州单向供气变为遵义播州和习水双向供气,小时最大供气能力由9万立方米提升至24万立方米,完全满足顶峰需求,解决了仁怀酒企错时用气问题。
积极推动川气入黔新通道。推动贵州燃气集团采取与中石油西南油气田下属企业合作的方式引进川气,同时支持贵州燃气集团建设茅台至坛厂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2025年2月已新增核准),建立起川气直接入黔通道。
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天然气调峰站项目。建成贵阳LNG调峰站,占地200亩,规划建设2座5万立方米水容积LNG储罐,项目一期实施一座5万立方米水容积LNG储罐,是贵阳市重点民生工程,也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罐装LNG调峰站项目。
天然气利用量取得新突破。2024年贵州省天然气消费量达31.7亿立方米,增速达27.2%,远远高于全国8%的增速。
成品油储备达到新高度。国家战略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库容达143.1万立方米。
《能源新观察》:贵州传统“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格局如何打破?当前油气产业在全省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如何?
张栋:贵州能源“富煤、缺油、少气”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基于贵州资源禀赋而言的,受此影响,贵州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一直偏高,但随着新能源及天然气利用的逐步提高,煤炭消费占比逐年降低,2024年油气在全省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约15%。石油和天然气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性能源,在新时代能源革命中承担起“保安全”与“促发展”的双重作用。其中,在“双碳”目标政策驱动下,天然气作为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不仅承担着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期间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也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中重要的基础保证,机构预测天然气在未来能源消费中将达到15%至20%。贵州省目前天然气消费占比低于全国水平,随着页岩气、煤层气增储上产的加快及天然气管网建设的逐步完善,贵州省天然气消费占比逐年提高,预计到2035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贵州省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
《能源新观察》:贵州支持油气产业发展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
张栋:受复杂地表地质条件及道路交通的限制,2017年贵州煤层气、页岩气处于勘探阶段,产量几乎为零。近年来,为大力提升全省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出台了《贵州省天然气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体系规划实施方案》《贵州省天然气“县县通”行动方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2025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指导意(2019—2025年)》《贵州省城镇燃气和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文件,全力推动全省天然气产供储销协调高质量发展。尤其自2023年全省实施“富矿精开”以来,页岩气、煤层气增储上产进入快车道。
“产”方面,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加快推进。推动贵州能源集团与中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签署合资合作协议,加快煤层气、页岩气合作开发。2024年全省非常规天然气产量3.8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21%,其中煤层气产量0.4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页岩气产量3.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1%。2025年1至5月,全省非常规天然气产量2.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72%。
“供”方面,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自2013年10月,国家级干线中缅、中贵2条管道建成通气后,贵州省内支线开始快速布局建设,特别是实施基础设施“六网会战”和天然气“县县通”工程以来,项目建设全面加速,天然气管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2024年底,全省支线管道里程达3109公里、较“十三五”末(2020年)增加1441公里,全省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4018公里、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4000公里),累计联通64个县级城区。2025年1至5月,新增敷设里程约46公里,管道总里程达4046公里。
“储”方面,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结合全省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的形势及特点,在全省谋划布局实施建设储气调峰设施项目,并推动建成遵义LNG储配库、贵阳市天然气储备及应急调峰设施等天然气储气项目。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形成储气能力1.62亿立方米,其中省内自建储气能力1.05亿立方米,城燃企业购买储气服务0.57亿立方米。
“销”方面,天然气平稳有序运行不断深化。2024年全省天然气运行平稳有序,无短供、断供和“压非保民”。
《能源新观察》:对贵州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您有哪些具体建议和措施?
张栋:总的来说,贵州省的油气产业要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油气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构建供应渠道多元、管网布局优化、储气调峰达标、用气安全可靠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同时推动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要大力提升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快增储上产步伐。聚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富矿精开”等;加大招商引资,推进合作开发,整合省内科研力量,打造贵州省非常规天然气“产学研”一体化团队;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在财政补贴、手续办理、产业配套及延伸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
二是持续完善多气源供应格局,夯实资源基础,有效降低气源价格。继续强化与中石油、中石化的合作,争取中海油气源支持;加快对周边气源地运输通道的扩展,构建稳定的LNG供货渠道;加快省内非常规天然气气源上载通道布局和建设,加快产能有效释放。
三是推动全省天然气一张网建设,全面打通长输管道与城燃管道接气工程,加快工业园区管道铺设。加快已开工项目建设及规划项目的核准,全面压实贵州能源集团主体责任,不断扩大长输管道覆盖范围;支持优强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存量天然气管道整合,推进全省天然气“一张网”;推动具备接气条件的贵定、玉屏等20个县(区)加快谋划实施接气工程;推动具备接气条件的道真、镇远等19个工业园区加快实施接气工程,尽早联通使用管道天然气。
四是严格落实油气储备义务,推动储气市场化交易。严格落实“地方不低于本行政区域上年5天日均消费量,城燃企业不低于保障其年用气量5%”的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要求;支持国家管网公司、中石油等央企,将天然气储备库项目落户到贵州。成品油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储备及企业储备。
五是要持续提高天然气消费利用水平。优化用气结构,严格遵循天然气利用顺序,确保民生用气,大力推进交通、工业领域天然气替代。实施城镇燃气、天然气发电等工程,建设天然气调峰机组、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机组,推动实施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
六是推动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端牢能源饭碗既要全力以赴增加油气总当量,还要多打“新能源粮食”。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统筹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国家能源局出台《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油气行业应以政策创新为引领、技术突破为核心、市场机制为支撑,构建多元互补、协同共进的能源生态体系,为贵州省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七是加快推进油气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油气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大科技研发与创新投入,增强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和配套设施的研发创新,增强油气资源供应能力;加大油气基础设施和智能化发展结合力度,增强油气基础设施的资源配置、运营操作、设施安全等方面的发展;构建油气资源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实现探产供储销体系化有机衔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浩
编辑 贾鹏
二审 姚东
三审 王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