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天津市红桥区援甘教师团队:不问西东育桃李 且以深情付陇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6:40:00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自天津市红桥区与合水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两地持续推进教育帮扶,从面对面的集中培训到通过互联网、远程同步教学系统开展常态化网络送课和远程同步教学,从硬件建设到教师培训,不断推动教育资源协调发展、协同发展,教育领域的帮扶协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5年春季学期即将结束,对于天津市红桥区文昌宫民族小学的援甘教师李菁来说,这也是她在合水县支教的最后时光,办公桌上那一摞学生来信每一封都承载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情感。时至今日,李菁依然清楚地记得初来时的场景,“刚到这儿就发现,这边的教材和天津的教材是不太一样的,让我有些手足无措,但是学校的领导、同事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同学们也非常欢迎我,所以我很快就适应了合水的教学节奏和方式,全身心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

帮扶不是“走过场”,除了完成好自己的教学任务外,李菁更想切切实实把教育成果留在这里。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她和同事们“推门听 敞开研”,寻找差距,共同进步。在课堂上,她更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素养的提升,因为在她看来,教育帮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成长。

李菁说:“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把红桥区的一些比较灵活的、互动性比较强的教学方式带到了这边,和这里的老师进行交流和分享,比如课堂上利用一些歌曲、小游戏、情景演绎等方法导入,就能充分激发学生们的求知积极性,从而更加投入地进入课堂教学。”


同样,在合水二中任教的援甘教师张薇,也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育资源,无私地倾注在当地的学校和学生身上,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感觉这边的孩子特别的纯真,质朴,每天从早读开始到晚辅导,我一直陪着他们,这些孩子眼里有光,有梦想。在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在困境中要保持希望,相信永远有一束光照亮自己。”张薇说。


不问西东育桃李,且以深情付陇原。本学年来自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杨奕教研员用脚步丈量教育帮扶的全过程。通过开展“送教下乡”专项行动,她深入店子、固城等乡镇学校,全面了解当地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带进课堂,手把手指导教师运用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工具为课堂提质增效,先后为合水骨干教师进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相关培训三十余场次,让乡村教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合水二中教师陈淑娟说:“杨老师教学功底深厚,课堂设计精妙,总能把晦涩的知识讲得生动易懂,从教案的撰写到课堂的把控,都给予了我细致的帮助,她关爱学生,治学严谨,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她的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育人的情怀与责任。”


据了解,2024至2025学年,天津市红桥区共选派23名骨干教师赴合水县支教,涵盖中小学各主要学科,支教团队用敬业的精神、生动的课堂,在组团帮扶、教育教学等方面集中发力,帮助受援学校提升教研实效,提高课堂效率,在天津支教团队的传帮带下,本土骨干教师也快速成长,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采访中,杨奕教研员告诉记者,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他们将依托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育部,定期向合水输送优质的培训资源,定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观摩课的展示,建立常态化帮扶框架,促进两地互相交流借鉴,提高双方教育教学能力。

从渤海之滨到陇东高原,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帮扶,架起了两地沟通的桥梁。支教老师们带走的是一年难忘的记忆,留下的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两地教师用责任与智慧,共同谱写,并将继续谱写着东西部教育协作的新篇章。

记者 陆洋


总监制:王廷斌

监 制:邱晶晶 张玉峰

责 编:李迪娜

编 辑:杨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