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探访“中国龙文化之乡”泸县:看文明实践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09:40:00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罗暄

7月10日,“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四川泸县,媒体记者团通过实地走访,深入探寻“中国龙文化之乡”如何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丰硕成果。

谭坝村的稻田彩画。受访者供图

首站来到的泸县川江家风馆位于九曲河公园,这里每一面墙上都陈列着名人家风家训。展馆将祖辈先贤的传家智慧、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以及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优秀家风故事娓娓道来,传承历久弥新的家风力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家风馆外配套建设的家风主题公园里,“曾子杀猪”“芦衣顺母”等家风故事的景观小品随处可见。

泸县川江家风馆。

作为当地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九曲河公园因家风馆的设立而更具文化内涵。“川江家风馆在九曲河公园就是最大的亮点,每次陪着小孩散步都拉着让我讲讲上面的故事。一个个小小的家风故事抒写着人生真谛。”家风馆附近居民杜先生表示,川江家风馆为泸县人民带去了精神粮食,让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清晰的了解。

记者团随后探访的喻寺镇谭坝村,则展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当地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盘活资源,建成1.8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粮油产业,种植高粱油菜2200余亩、名优果蔬600余亩。通过土地改革,聚焦三产融合,谭坝村从曾经的贫困落后村,成为村集体资产突破9500余万元的“千万村”,农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0.9万元跃升至2.8万元。

泸县雨坛彩龙。王清友摄

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谭坝村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径。该村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垃圾分类等纳入“村规十二条”,同时突出“示范引领”,通过“自荐+评议+表彰”全流程机制,建立以“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新乡贤”评选为核心的三维评价体系。村里还建成了1000平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配置有“图书馆”“文化工作室”“妇女儿童之家”“村情村史馆”等活动空间,成了服务村民群众的第二个家。

移风易俗的成效在谭坝村尤为显著。当地深入推行“五个统一”工作法(统一操办规模,统一宴席标准,统一礼金上限,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监督管理),通过“邻里互劝、熟人带动”的柔性治理,形成“一户响应、多户跟进”的裂变效应。如今,村民操办婚丧宴席平均支出从过去的2~3万元降至0.5~1万元,降幅超过了50%,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更让乡风民风更加淳朴清新。

谭坝村文明村风墙。受访者供图

在泸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泸县文化馆馆长冯广自豪地介绍了国家级非遗雨坛彩龙。这项被誉为“东方活龙”的民俗艺术,通过构建四级传承人体系、建立传习基地、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焕发新生。目前全县已有2000余名舞龙人、60余支乡村龙舞队,开发出40余件文创产品。代表性传承人罗德书说:“只要有人喜欢,雨坛彩龙就不会失传!”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百和莲花枪”这一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泸县通过建立传习基地、联动学校设立传习点,让这项民间艺术从乡土走进课堂。

从川江家风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到谭坝村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再到雨坛彩龙、百和莲花枪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活化利用,泸县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更通过文明实践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