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了近三十年后,低度白酒毫无预兆地再度火了起来。
近期,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股份、山西汾酒、酒鬼酒等头部知名酒企纷纷布局低度白酒赛道。
其中,五粮液宣布,将于9月推出中高端29度新品“一见倾心”,洋河股份也将在8、9月份集中上市果酒、露酒和低度潮饮。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在股东大会上宣布,28度国窖1573已经研发成功,将适时投放市场,同期还将推出16度、6度等超低度酒类饮品。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低度白酒的市场占比呈现快速攀升态势。2022年,低度白酒产量占比约15%,2024年已升至25%以上,部分酒企的低度产品在区域市场占比甚至超过50%。由此,白酒年轻化愈发成为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
“酒企布局低度酒市场是为了争抢年轻人赛道,但低度酒并非简单的参数调整,而是消费需求变革下的系统性创新。部分酒企采用‘果味+气泡’的公式化配方,市场同质化严重,容易引发消费者用‘脚’投票。”白酒分析师胡宝利分析。
争抢布局新赛道
经济导报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消费者对低度酒的青睐程度逐渐提高。
“近年来,相较于高度白酒,低度酒的动销相对更好。高度白酒在节庆前动销相对较好,日常来看,消费者购买低度酒的频率、人数都相对较高。”在济南经营白酒的李印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面对市场需求变化,诸多酒企相继降“度”。今年下半年,五粮液将推出29度“五粮液·一见倾心”等契合年轻消费者口味和审美的低度酒新品。洋河股份将在8、9月上市果酒、露酒和低度潮饮等新品。泸州老窖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已研发出了28度国窖1573,将适时投放市场。
“公司全力推进产品年轻化,降低酒精度数,外观设计融入潮流元素,下半年将推出契合年轻人口味和审美的产品。”五粮液副总经理王源培表示。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淼表示,中度酒和低度酒是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正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对当前低度化、健康化、利口化等消费需求做出回应。
酒鬼酒在近日举办的股东大会上宣布,已分步启动低端、低度、小酒“两低一小”的产品战略,重点凸显性价比。具体表现为着手复兴湘泉品牌,产能将在今年逐步释放;在低度产品上,已经开展了33度、28度、21度、18度等产品研发准备,在小酒产品上全力推动口感培育。

在去年推出蓝莓气泡酒后,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低度潮饮品牌悠蜜加快了脚步,在今年3月的春季糖酒会上一口气推出14款新品,并宣布启动线上、线下经销商招募,同时将在抖音、天猫等电商平台开设店铺,抢占低度酒饮市场更多份额。贵州茅台2024年年报显示,其当年已完成酱香系列低度酒体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山西汾酒则推出低度青花汾和果味清香型白酒,降低饮用门槛。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2017年左右,中国酒业协会曾公开提倡白酒低度化,多家酒企也对低度白酒早有布局。
在李印看来,酒企多年前已尝试推出了部分低度酒产品,例如39度五粮液、38度国窖1573等,但低度白酒的销量远远低于高度白酒,无论是高端白酒市场还是中低端白酒市场,均以高度酒销售为主。“如今酒企再推低度酒,且将度数进一步降低,仍然是对市场的探索,很难说探索能否成功。”
“降度”同时需要差异化
胡宝利告诉经济导报记者,白酒“降度”是旧话重提,低度白酒今年尤其火反映出当前白酒行业消费场景、消费渠道的巨大变化,酒企再推低度酒是为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开拓新的增长点。
“对于头部酒企来说,低度酒与现有产品结构及渠道都有一定的互补性,满足了消费者自饮、朋友聚会等差异化饮酒需求,可以为企业开辟新的销售增量市场,同时低度酒饮酒门槛比较低,有利于年轻消费群体对于白酒的口感培育以及品牌心智培养,因此成为许多酒企在目前存量挤压市场现状下寻找新增量的重要方向。”胡宝利如是说。

在胡宝利看来,低度白酒存在口感难调和、保质期短等问题,这也是酒企需要解决的难点。同时,低度酒并非只是简单的参数调整。“很多人认为低度酒就是将高度酒兑入纯净水稀释,其实并非如此,降‘度’后,酒体中的酸酯平衡很容易被打破,需要精准调控微量成分比例,才能避免口感寡淡。老牌酒企凭借技术积累可实现低度酒品质的稳定,部分新酒企可能因工艺失控导致批次间风味差异显著。”胡宝利表示。
此外,低度酒在储存过程中易发生酯水解反应,导致酒体浑浊、风味下降。某酒企实验数据显示,42度白酒在零下5℃环境下静置24小时,浑浊度增加37%,45度以上产品浑浊度仅增加8%。这也是摆在酒企面前的问题。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当前,低度酒市场已出现了大批包装时尚、口味甜腻的网红品牌。这些产品普遍采用“果味+气泡”的模式化配方,市场同质化严重,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包装难以分辨差异。“这种酒能‘红一时’而不能‘红一世’,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被消费者用‘脚’投票。”胡宝利表示。

在区域方面,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广东、江苏等地,低度酒的消费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山东河南等地,低度白酒市场还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
“短期看,年轻化、健康化需求将推动低度酒市场扩容;长期看,则要依赖酒企在技术研发、文化赋能与场景深耕的能力。唯有将品质打磨与品牌塑造贯穿始终,秉持‘长期主义’思维才能避免‘昙花一现’,仅靠降度缺乏差异化的产品,恐陷入‘红海’竞争。”胡宝利分析。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