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艺术在昆明自由流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08:57:00    

美编范敏/制图

在昆明871文化创意工场的老厂房里,阳光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在水泥地上投下光斑,一场藏身于老工业遗址里的“2025影像艺术季·跨界基因重组计划”艺术展,正在进行。

61岁的策展人、摄影师吴宝芳俯身凝视着那幅5米长、2米宽的宣纸黑白作品,这幅作品曾因缺乏明暗层次险些“报废”,在当代艺术家陈根的金粉勾勒下得以重获新生,一道蜿蜒的金色“丝带”爬过灰暗墙面,让老厂房的斑驳瞬间有了呼吸,仿佛在诉说它曾有的灿烂过往。

在包容的昆明,艺术似乎没有边界。那些艺术作品不再被禁锢在美术馆的玻璃展柜中,而是如流水般渗透进城市的肌理,打破了传统与现代、工业与自然、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形成一幅幅独特的城市艺术画卷。

工业遗址里艺术消融

11年前从北京来昆明的吴宝芳,用镜头记录了无数瞬间:废弃的烟囱、斑驳的砖墙、生锈的机床……他总说:“这里的每块砖都在讲历史和艺术,不该让它们沉默。”他的这句话,成了一场“破界”艺术盛宴的初心。

昆明871文化创意工场的前身,是曾辉煌一时的昆明重机厂。在时代更迭中,这片厂区一度沉寂,直到有了艺术与创意的加持,才为它注入新生。

吴宝芳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汇聚了各路艺术家和不同代际、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在此相遇、碰撞、融合,共同探索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

花艺装置师白公子,用充满生命力的花艺作品与废旧的工业设施展开对话。鲜艳的花朵从生锈的机床缝隙中绽放,工业的硬朗便与自然的柔美完美融合。

从上海远道而来的模特阿玲,身着带有百年刺绣的华服,绫罗绸缎的光泽与精致的一针一线,在破旧的厂房背景下显得格外夺目。这种“华丽”与“废旧”的强烈反差,仿佛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边界被悄然打破。

化妆师王倩以大胆的创作手法,摒弃了精雕细琢的传统妆容风格,采用“重色彩、重工笔、保留笔触”的方式,追求原始粗犷的艺术表达。模特脸上鲜明的色彩和豪放的笔触,呼应着工业时代的粗犷与力量。

这一切美好,被纪实摄影师吴宝芳和新锐摄影师韩曙光用镜头捕捉下来。

在照片创作上,吴宝芳大胆联动AI团队,工程师对着一张张照片,不断下达指令,直至自己满意,这是旧时光与新算法之间的“破界”对话。而诗人、书法家胡若一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被写在了照片上。胡若一说:“艺术就是要打破边界,诗歌给了照片灵魂,照片给了诗歌肉身,谁也说不清是谁让谁活了过来。”

吴宝芳在展览的呈现上更是打破常规,选用博物馆级别的纸张,让照片更具质感且能长久保存。展览中,他不给任何作品命名,也不附加文字阐释,他说,“照片百人百读,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感受。”

这场“破界”艺术展吸引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观众,从10岁的孩童到75岁的老者,艺术在这里真正做到了不分年龄、不分职业。昆明871文化创意工场的蜕变,让人不禁想起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它正续写着工业老城蜕变为艺术地标的相似故事,让工业遗产在艺术的滋养下重获新生。

市井巷陌间艺术舞动

当壁画从美术馆的玻璃展柜挣脱,依附上昆明翠湖周边斑驳的砖墙;当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的恒温展厅,在市井巷陌里与穿堂风共舞,“破界”正让寻常巷弄蜕变为流动的美学场域。

小吉坡巷口的3米景泰蓝花瓶浮雕,完成了一场惊艳的“破界”亮相。这项曾困于工艺作坊的非遗技艺,如今以浮雕的形式攀附在百年老墙上,在巷弄里绽放芬芳。它告诉每一位到访者,艺术不再是美术馆里的孤芳自赏,它破壁而出,与市井烟火撞了个满怀。

人们每每路过翠湖东路时,总会驻足拍摄那幅“翠荷听雨”图。画面中,荷叶的边缘溢出画框,与巷弄里真实的荷花融为一体,让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指着花与画,惊叹着“这是真花,这是真画”。你瞧,艺术与自然的边界在这里悄然溶解,相互拥抱。

径直前行,到了先生坡,墙壁上捧花少女的身影与百年前赶考秀才的足音重叠,好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邂逅。画师刻意保留了墙面的裂纹,让现代少女的裙摆与古老的砖缝自然衔接,仿佛时光从未在此设限。这里曾是文人墨客的驻足地,如今咖啡香混着墨香从巷尾飘来,人们悠然走过,与老墙里渗出的历史气息再次交融。

小吉坡的名字里藏着老昆明对安定的期许,如今这愿景借由壁画完成了新的表达。凤冠霞帔的少女从墙中走出,与旁边的景泰蓝花瓶相映成趣,非遗与民俗记忆打破时间壁垒,在阳光下共叙诗意。正如一位老住户所说:“这些画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从老巷子的骨头里长出来的。”

露天咖啡座的客人常常恍惚,到底是在画里乘凉,还是在风中赏画?这种感官界限的消融,正是破界艺术的最高境界。

翠湖边,不仅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自然景观,微风拂面时,空气里也带着书卷的悠然气息,人与自然、与美达成了最本真的和解。“想在这里待一辈子”,一位年轻游客在先生坡壁画前写下这样的留言。壁画不再被定义为“装饰”,巷弄不再被看作“通道”,人们也获得了一种更自由、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红砖老墙中艺术扎根

当城市的老旧小区在时光里逐渐褪色,昆明芳华里却以一场酣畅淋漓的“艺术破界”,让红砖老墙间蹦出了新的生机。这里没有大拆大建的改造,而是用细腻的笔触打破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居住与艺术的边界,让曾经破旧的周转房片区,蜕变成充满活力的文创乐园,成为老小区艺术破界的典范。

芳华里的破界,首先体现在建筑风貌的融合上。作为曾经的东华社区搬迁周转房,这里的29栋建筑一度面临着墙体斑驳、设施陈旧的困境。中房集团没有选择抹去历史的痕迹,而是以“微改造”的方式,让老建筑的“旧”与新元素的“新”实现了无缝衔接。保留原本的红砖建筑外立面,是对历史的尊重;加入鲜明的法兰西风情,则是一次大胆的破界尝试。红砖墙的粗犷韵味与法式建筑的精致线条相互碰撞,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美感,传统老小区与异域风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

老房改造不仅是外观的美化,更重要的是功能的重塑。芳华里在改造之初,就对每个地方的业态进行了精心布局,打破了传统居住空间的单一功能,实现了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如今,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家都入驻了芳华里,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活共同体,生活与艺术的边界在此模糊。

这里既可以是艺术创作的空间,也可以是游客休闲打卡的景点。闹中取静的环境里,人们可以在“请坐”喝一杯咖啡,也能在老房巷口穿梭,近距离打卡米轨。

请坐咖啡馆主理人信王军是一位当代艺术家,在“请坐”里,没有一把椅子是重样的。他把那些老旧的椅子重新加工,不仅被赋予艺术的生命,也有了使用的价值。信王军总是有着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他把美术馆开进中通世纪菜市场,让人们一边逛菜市场,一边听音乐、看画展,这才是艺术的“地气”。

锔瓷这门古老的技艺,曾一度面临着被遗忘的困境,但在芳华里,它找到了新的生存土壤。景辉,这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4代相传的锔瓷技艺带到这里,他不仅坚守传统,更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将篆刻、大漆等传统工艺手法融入锔瓷之中,让一件件经修复的器物如涅槃重生,延续着旧时光里未讲完的故事。传习馆的存在,让古老的锔瓷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

如今,艺术的边界正在昆明慢慢溶解,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间。它变得越发柔软,也越发强劲,它像滇池的水,能托起白帆,也能养育老莲,最终都化作滋养生命的养分。

就像陈根说的:“在云南,你不用想什么是艺术该有的样子,因为在这里,艺术可以是任何样子。”在昆明的老厂房、巷陌和老小区里,艺术正以最自由的姿态流淌,溶解所有边界,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记者孙莹报道

短评

生活本就是

艺术

孙 莹

艺术到底是什么?

它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传递美好、承载价值观、引发人思考。

每每听到“艺术”二字时,我们总觉得它高高在上,其实不然。高高在上的是技艺本身的精妙,但这并非我们欣赏艺术的唯一标准。我们不应该把“艺术”神化,也不该将其“范式化”。去艺术馆看一次展览,去剧院听一场优雅的音乐会,我们理应敬叹艺术家的技艺表达,但我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该有独属于自己的见解。

艺术离我们远吗?不远。生活本就是最大的艺术场,我们用心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便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独特的艺术创作。

生活中的艺术,或许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藻去修饰,也没有那么严苛的标准去评判。它可能是清晨巷子里飘来的第一缕咖啡香,可能是傍晚时分夕阳洒在壁画上的斑驳光影,可能是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的一顿家常菜,也可能是你用手机拍下的一张记录生活瞬间的照片。这些平凡,因为我们用心感受和真诚对待,都成为生活这场艺术之旅中珍贵的片段。

艺术的边界在昆明溶解,其实也是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溶解。当我们不再刻意去区分艺术与生活,当我们用心去体验当下每一刻,便会发现生活本就是一场盛大的艺术之旅,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旅程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家。(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