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有人在合肥写字楼里“养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0:15:00    

近日,在科大硅谷片区企业——安徽徽牛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架构师张克宏轻点鼠标,300公里外的亳州利辛县肉牛养殖场便自动完成数千头牛的精准饲喂。

这家由深耕智慧养殖20年的浩翔农牧孵化的科技企业,正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耳标与云端系统,实现对传统肉牛养殖方式的深度变革,让“写字楼里养牛”成为现实。


打造牛的“智慧食堂”

能实现三百公里外精准饲喂,得益于给牛佩戴的智能耳标。这一枚不足巴掌大的耳标,是徽牛云科技打造的“数字哨兵”。


它集成了生物传感、射频识别与5G传输技术于一体,构建“端—边—云”协同架构,实时传输牛只生理数据汇入云端。再通过AI模型分析,系统能够精准预警疾病、优化饲喂方案,为科学养殖提供强大支撑。

改变,源于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升级。过去,数千头牛的饲喂是繁重体力活。如今,在徽牛云打造的TMR中央厨房,工作人员根据预设配方,在系统下发指令:精饲料、粗饲料等经自动化称重、输送,在搅拌仓中被高效切割、均匀混合。随后,混合完成的饲料由撒料车精准运送至各牛舍区域,实现分区自动投喂。


这套系统以“数据驱动”替代人工经验,不仅每日能为数千头牛定制“营养餐单”,还缩短饲喂时间1-2小时,显著降低人工成本。


扎根牛棚的“数据侦探”


科技创新与传统肉牛产业融合之路布满荆棘。发展初期,软硬件结合效果不佳,导致预警系统频繁出现不报、漏报、错报难题。


面对这个挑战,徽牛云全体成员住进牛场,白天分组深入养殖一线排查,夜晚围坐剖析异常指标。

团队化整为零,分组深入不同养殖区域,像“数据侦探”一样排查每一寸场区线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了AI网关摄像头和基站的部署方案,全面优化了信号覆盖。每天,团队都会围绕异常指标展开头脑风暴,深入剖析各类预警失效的原因。”最终,团队为不同场景量身定制了监管方案,并引入AI视觉识别技术,让预警系统焕然一新。


“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接地气,唯有深入一线、脚踏实地,才能让创新真正落地生根。”企业架构师张克宏总结说道。


自成立以来,徽牛云先后获得“2024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安徽省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基地”、“安徽省‘肉牛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研发参与团队”、“安徽省首单畜牧业数据产权质押贷款”等荣誉。


茁壮成长益于“创新雨林”


企业成长亦得益于合肥的“创新雨林”,用张克宏的话来说,“这里有着丰富的技术资源、强大的政策支持、优秀的创新生态、广泛的人才集聚以及地理位置的市场接近性。”


“我们将企业落在科大硅谷,可以充分利用这里的科研优势、人才资源、产业集群和政策环境,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同时,与众多优秀的企业和创新团队共同成长,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张克宏表示。

中安创谷。记者 郭如琦 摄


目前,徽牛云现已构建起三重数字生态:“徽牛银数云”监护生物资产、“徽牛合作社”打通产业链、“徽牛码”守护食品安全。平台已入驻肉牛规模养殖场1488余家,覆盖全省肉牛93万头。


“公司将全力打造以安徽省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业务布局。”展望未来发展时,张克宏信心满满地说。


江淮沃野的“新质生产力”答卷


身处产业转型关键期,农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江淮大地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徽牛云的“云养牛”实践,正是安徽省以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传统农业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用现代科技武装和服务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五化”(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深度融合与广泛渗透。


当一枚智能耳标让“耕牛”跃上“云端”,这不仅是安徽以农业科技进步领跑中部地区的实证,更深刻展示着中国农业向高质效发展的范式跃迁:用工业的标准化思维精耕细作,以互联网的协同逻辑重构产业链,让每一寸土地、每一头牲畜都成为新质生产力在广袤乡野写下的鲜活注脚。



策划 | 许超众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李想 通讯员 刘巧婷

摄影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曹国栋

剪辑 | 全媒体编辑 何姗姗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一本正经融媒体工作室